忙里偷闲,压榨时间看了《追光的日子》,倒是真的很值。
很想说它和以往的那些高考剧有些不同,但又觉得没什么不同;可说是没什么不同,我又格外能同它共情。大家都着笔在那些青春、叛逆、羁绊,但《追光》就是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触。思来想去,它的不同大概在于灵魂人物郝老师吧。大多类似戏码中饰演“反派”的老师们,这次居然成了群像剧的中心,成了联系起一个个小灯泡的铜线圈。
郝楠,当过混社会的,于是就能以社会派作风当老师的神奇人士。对着学生永远称呼“朋友们”,看着不守师德却真枪实干地在知识和做人层面当着全班人的老大哥。这样一位不那么教师的教师,自然也不再是只会苦口婆心、吆五喝六的角色。面对着怨气爆炸高四人、冷面抑郁休学生、自诩精神社会人等等一系列吓死人的学生,他倒也真的逐个击破,黑白通吃解决了每个人的心结。我想这部剧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倒真离不开这样一个人人都应当想要的“良师”,一个引路人。
黑暗里的人确实想要一盏灯,但这灯只能是照着路,真走起来,还得靠自己的腿。郝楠让人动容,群像中的每一个学生更得我意。比起那些在顺风顺水的校园生活中间歇性同老师对着干,持续性与家长拌嘴的小打小闹典型少年少女,《追光》里的一个个人更像是摇摇欲坠的茅屋,徒有四壁,只待雨打芭蕉。大家说是问题少年,不如说早就为了修补各自的残缺用尽了力气,早没力气做乖乖孩子了。这样的一堆‘朋友们“,不分伯仲献上各自追光的路,很难不让我感同身受。有些人寄居在别人的眼光里,看不上自己,如梦方醒才明白”真的对你好的人不会让你觉得你不够好“;有些人游不出海浪,却仍然敢扑腾着往水天一色的地平线争渡;有些人为了躲避昨日眩目的日食被父母按在一亩三分地里,仍愿墙缝里偷光,最后还能在寻亮的路上为别人除去一叶障目。这一个个的,确实打动了我。
是的,确实,酸甜的青春或不现实,也不是每架纸飞机都哈口气就能滑翔。然而,比起在墙上磕一磕就反弹落地,我更愿相信有些人愿意把自己打磨到尖锐,撞不碎南墙也要嵌进去。就算追到光的结局只是戏剧效果、剧情需要,谁又说舞台上嘴角上扬不休的小丑不能有跳出戏谑的品格呢?脂粉抹平、鼓乐奏响,就算戴着笑颜不改的面具,我也能举手中三角铁敲它个清脆,哭得放声,顺泪推我自己的舟。
哪怕是演,哪怕是故作无暇,只要站在水中央,聚光灯就能为我的狂舞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