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砂盆/

办的明明是《明日派对》,砸的怎么是整本书的场子?

  由于《浪的景观》前两篇都深得我心,专门找了个比较大脑在线的时候读最后一篇《明日派对》。果不其然,准备越足,越有期待,越暴死。但其实作品本身倒是没毛病啦……问题就出在它是这本小说集的第三篇。
  主题上,毕竟是小说集,有较高的关联度才算正常。书里三篇小说,讲述的其实都是一个永恒命题——新旧交替时节人对“何去何从”的思考。《再见日食》里过去水彩色爱情与如今七零八落却普普通通在过日子的对比也好,《浪的景观》里走南闯北不为真的做大生意只为寻求对生存意义的占用也罢,都在不算长的篇幅描出一种“得过且过”,以虚无对抗虚无的态度。这有些不思进取,有些想一出是一出,但确实是引我共情的。要说这主题本身,其实蛮得我心,毕竟,比起我读不下去的历史或是“迷惘的一代”自身所做的跳脱世界观的探索,这种有点“马后炮”式的故事是更能做简洁勾勒的。然而,问题就在于:这种单一思想硬生生三篇连打,多少有些腻味了。明明成稿时间从19到22年飘了小三年,作者的思想却像与疫情一同停滞了。纵观三个小中篇,在时代夹缝里“有点事儿干就不计较日子,有口饭吃就能活”的小人物形象从一而终。或许同一作者的思想内核是恒定的,但这复制粘贴一般的精神内核再三出现,对读者而言可以说是……比起体味个中情感,更多是忍着乏味在读了。
  更吓人的是故事走向。读完第一篇,不同国家青年男女组成采风小组共同写作的集体生活跃然纸上,青春情愫与年少爱情总会在时代浪潮中不清不楚地蒸发。读完第二篇,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为抵抗世纪更迭的虚无感而走南闯北开外贸店,不明不白的爱情总会随着年少轻狂的破灭一同消散。读完第三篇……怎么又是一堆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变化的时代聚在一起,大家做了点什么,好像有点爱情,最后莫名其妙好聚好散了?是作者青年时期经历过这样一段不顺,所以每个故事都得套着“大家浑噩度日最后作鸟兽散”的骨架才能生根发芽往下进行是吗?好吧,也许用不那么刻薄的眼光去看,至少每个阶段的篇幅,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中的倒叙、插叙手法让三篇故事有一定区分……但如果细到意象,第一篇中面对日食挥手告别过去与第三篇中面对月光凝望告别过去最多也就孪生兄弟,第二篇中大家组乐队追求新潮和第三篇中大家组乐队狂欢到天明根本就是镜子里外我和你!作者对这世界的看法说广不广,对同一个事物的叙述也让人觉得换汤不换药。看前两篇的时候其实还好,故事背景让故事里的每一个事物都是新的。但看到第三篇时,里面大量出现的既视感多少让人觉得这根本就是第一篇的情节与第二篇的时代缝合成的一个summary!试问,作者脑内可供挑选的描写对象是只够写两篇吗?是真的已经贫瘠到第三篇就只能复用一些出现过的东西了吗?
  好吧,看到最后,发现这本书唯一好看没变过的只剩下作者的语言风格了。我在夸第一篇的时候已经肆意表达过自己对这种复合却又洁净句子的钟情,而这种感觉到第三篇都没有消散掉。抛开雷同主题、雷同情节发展、雷同意象,作者对那些最细小事物的差异化描写是我读到最后也心水无比的。即使读完第三篇如此无语,我仍然喜欢这本书,大概就是因为对这种天马行空又独特笔头风格的最单纯感受吧。
  也可能这本小说集选第二篇作为书名,就是想告诉读者——读到这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