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个下午、一个午夜,断断续续读完了《再见日食》。非常喜欢,不剧透地说说,不剧透地推荐。
不得不说,我购买这本小说集时,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那种色彩的杂糅与碰撞极快勾勒出一个明晃晃的幻景,迷着我点了付款。说它是幻景,大抵是因为这无沙也无影的一座活火山带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海市蜃楼”。凑巧又有点宿命感的是,读完第一篇《再见日食》后,这种没头没脑的既视感居然和小说本身实实在在耦合上了。
周嘉宁说她“最初确实想要写一场美妙爱情,但最终写的却是新世界徐徐展开时候更为动人的情感,是好奇,冲撞,破裂和审慎”。在我眼中,这更像是拿着白纸找太阳,任水汽在干燥的纤维纸面上氤氲、色散。你细品,嗅得不是少年情愫,而是肥皂泡泡,有些纷繁,有些耀眼,在表面张力脆弱又缠绵的托举下逐渐升空。它是否要破,俨然已不是那么要紧了,毕竟此时此刻,客观科学的思维抵不过对它无限浪漫的追求。就像日食,总有人看它的科学道理,但渐渐黑掉的漫长一瞬,世界的变迁扣紧的不是大脑和神经中枢,是心弦。说回那张白纸,故事的末尾,它可能已晒得发黄了。
谈谈文字本身吧。初读前几页的时候,周嘉宁的文字给我一种超出认识的糅合感。当断不断,一逗到底,可以说是在语言文字工作者雷区蹦迪,尽情犯引人嗤之以鼻的大忌。但再去读,又觉得这种行文极度契合故事,好像望不真切的蜃景,让人恍若隔世般错愕。就像故事的主角看剧本从“天真粗糙,海报上堆积着各种抽象动听的词语,导演意图暴露无遗”到“那种令人讨厌的癫狂气息不知不觉转变成了真正的迷人。演员说的台词在拓的心里引起颂歌般的回响,海报上抽象的词语也成为类似幻觉的物质”一样。说它绵延,似乎显得太矫揉造作,说它贯通,又过于确凿而不近人情——确实是十分难形容的一种文字感受,一种恰到好处,藏着感情的连贯。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把虚无缥缈的水汽沉了下来,润了来路,清明尔尔。
若要我致敬这种怪谲的阅读体验,就让我的文字断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