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砂盆/

《深海》埋着的泥泞路,支起了路牌,但还有得走。

深海
  
  《深海》公映第一天,看了,挺喜欢,也是都可以去看看。顺便劝告即将看它的朋友——不要寻找一个绝对的是与否,要感受。以下又是长评小作文,有对电影主题的剧透,但看了也不一定真的影响看电影。
  
  和简评一样,但必须再提一次的是,这确实是一个逆着它固有属性而来的一部片子。众所周知,中国人眼中动画=给小孩看的玩意儿。你可以说哪吒、大圣都是在一步步撬开这个刻板印象,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二位很大程度上还是老少咸宜,说是子供向没有任何违和感。但《深海》不一样。点映到公映,晦气二字都不断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站,靠的就是这种美术设计、画面表现、思想核心全方位的反叛。
  
  首先是大家关于这部最喜欢说事的:画面。画面确实华丽,确实琳琅满目。前面简评里有拿大鱼海棠出来,就是因为它们有相似的美术追求——一种对想象力的具象化与极致抒发。如果当年大鱼是2d手绘出的山海经,那深海就是3d技术下的幻梦境。说到幻梦境,一些克系爱好者就要跳出来了!是的,没错,我就是要说,深海的画面设计一定程度上是类“克”的。触手怪物、红色血泥,这种东西在中国家长眼里是“这怎么能给小孩看”,但对克系人而言确实不算什么新鲜东西了。针对画面,我个人是会进行一个夸赞的。比起国内很多克系衍生物,克苏鲁风味和这部电影结合得居然相当不错。那种有形又无形,切实存在又超出认知的克味,在这样一部以“情绪”和“精神”为叙事媒介的电影里,确实很讨巧很契合。
  
  然后是剧情。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剧情跟不上画面,在我看来,有种难以同意,但又不是不能共情的感觉。先把那些“大过年的看这合适吗”拉黑,然后细细看下。整部片子的内核是自我认同与情绪需求,自然而然包装在了精神创伤、心理问题、原生家庭不美满的壳子内。看了一些影评,能感受到大部分人确实还站在老地方评判这部电影——“敏感话题大合集”、“政治正确”。在我看来,这种看完主题谁都能想到的中国影评算是一以贯之,对电影想表达内核的习惯性无视。我确实没法与这种刻板观点苟同,但你说我对剧情满意吗……也只能打个及格分。你电影的受众是谁呢?大部分人?上面的老影评已经说明结果了。像我这种已经在这一话题里摸爬滚打两辈子的人?那你的叙事和对主题的探讨也未免太表面、太单薄、太言之无物了。有点像是本科刚毕业,对学术有一腔热血的人去考研复试,门口看门老大爷觉得你好厉害,门里坐着的老师觉得你啥也不知道。有人说导演对剧情要素的选择太多太杂,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最后贪多嚼不烂,观众根本没法在短时间内get到。这是实话——如果你真的去感受这些要素,你会发现,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但要让大部分阳光积极正常人看到这些“晦气tag”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别说两个钟头,小半辈子都不够。因此,面对许多“这部电影根本没给出什么解决方案”的评价,我只觉得好笑——得到一个固定的死板结论本就不是这个主题想做的,就像人人想找到的自己都不是同一个自己。
  
  以及,人物塑造。看到网评说“电影里人物形象设计很脸谱化,但同时又很不协调。”理由是角色不够形象太过矛盾……有没有可能,不是所有人物都必须正邪分明。人类真的是复杂的——就算电影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塑造出一个配合剧情传达思想的形象,你也必须知道人类是复杂的。这一点,普通电影不论,在这样一部探讨情绪复杂性的电影里,你要看不到,那可真是太要命啦。每个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看不到自己是谁的人,都是脆弱而敏感,矛盾而多变的。说“你们自相矛盾得让人看着不现实”,本身就是种戳着脊梁骨嗤笑,大吼“哪有什么抑郁症,我看就是太闲了”的不齿行径。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深海》可能能让正在经历片中一切,但远没有能力自己给自己的情绪打出一个出口的人少受几晚上辗转反侧的罪。也算做好事了。